課程資訊
課程名稱
中國僧詩研究
Studies of Monastic Poetry 
開課學期
109-1 
授課對象
文學院  中國文學研究所  
授課教師
廖肇亨 
課號
CHIN7478 
課程識別碼
121 M3620 
班次
 
學分
3.0 
全/半年
半年 
必/選修
選修 
上課時間
星期二2,3,4(9:10~12:10) 
上課地點
文17 
備註
限碩士班以上
總人數上限:20人
外系人數限制:4人 
Ceiba 課程網頁
http://ceiba.ntu.edu.tw/1091CHIN7478_ 
課程簡介影片
 
核心能力關聯
核心能力與課程規劃關聯圖
課程大綱
為確保您我的權利,請尊重智慧財產權及不得非法影印
課程概述

自從佛教傳入中國之後,不論是一般百姓與身處社會菁英的知識社群﹐皆深染尚佛之風﹐佛教與文藝創作深結不解之緣。從大的方向說,「以禪喻詩」是近世中國詩學最重要的命題,不論贊成與否,都無法對「以禪喻詩」視而不見。中唐以後,中國文學史上一個特殊的文化現象為詩僧的大量出現。自此,傑出的詩僧在中國文學史上代不乏人,明末清初時仍然達到極致頂峰。從文學史的角度省視僧詩,具有以下數點值得注意的特徵:(一)就普遍性而言,詩僧廣佈是一個全國性的現象,從江南到京畿﹐乃至滇黔都有為數甚眾的著名詩僧。在明末清初時,詩僧往往也是叢林宗匠。例如憨山德清、紫柏真可皆與文人往來無間,同時期的雪浪洪恩身繫賢首、唯識二宗法脈,晚明叢林尚詩之風半出其手;嶺南曹洞宗尊宿天然函是、祖心函可能詩之名亦有稱於當世。清初學者潘耒曾說:「前代多高僧,亦多詩僧。詩僧不必皆高,而高僧往往能詩。」(《遂初堂集》,卷三,〈聞若上人詩題辭〉)在此之前,詩僧的佛學造詣經常是論敵批判的焦點,但從晚明以後,能文擅詩似乎成為不分宗派的高僧之共通特徵。(二)就理論架構的深度而言,叢林詩禪論述最重要的理論經典首推《石門文字禪》與《滄浪詩話》,明清的禪林與知識社群不但就此展開論爭,論述的主題除了禪宗一向關心的語言問題以外,也觸及家國、性別等重要議題。(三)詩僧與知識社群往往維持緊密的互動關係。例如德洪覺範與黃庭堅之間的關係,還有晚明的湯顯祖與紫柏真可、雪浪洪恩一脈與錢謙益、覺浪道盛與方以智,當然文人的理論體系未必全與其佛學相通,但從中獲得相當程度的啟發﹐且其於理論深度與廣度之擴展甚得其力殆無疑義。僧詩不但是中國古典詩史不容忘卻的重要組成內容,也在理論上扮演重要的角色。且日本學界關於中國佛教研究雖然汗牛充棟,卻於僧詩罕所著力,將來亟待開拓。 

課程目標
1.熟悉中國僧詩研究的傳統與前沿
2.開拓研究視野,並省思相關研究方法
3.加深對古典文論的認識
 
課程要求
1.詳讀相關研究著作
2.依課程規劃研讀文獻與心得撰寫,參與課堂討論
3.學期末繳交心得報告
 
預期每週課後學習時數
 
Office Hours
另約時間 備註: 視實際需要 
指定閱讀
參考書目
原始資料
釋明復主編,《禪門逸書初編》,臺北:明文書局,1981。
釋明復主編,《禪門逸書續編》,臺北:漢聲出版,1987。
錢謙益,《列朝詩集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10。
(傳)寒山著,項楚注,《寒山詩注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00。
釋貫休著、陸永峰注,《禪月集校注》,成都:巴蜀書社,2006。
釋惠洪,《石門文字禪》,收入《嘉興藏》,臺北:新文豐,冊23。
釋讀徹著,王培孫輯注,《王氏輯注南來堂詩集》,臺北:鼎文書局,1977。
今人著作
孫昌武,《禪思與詩情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97。
張伯偉,《禪與詩學》,臺北:揚智,1995。
陳允吉,《古典文學佛教溯源十論》,上海:復旦大學,2002年。
陳允吉,《佛教與中國文學論稿》,上海:上海古籍,2010。
黃敬家,《詩禪‧狂禪‧女禪:中國禪宗文學與文化探論》,臺北:臺灣學生書局,2011。
蕭馳,《佛法與詩境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01。
蕭麗華,《唐代詩歌與禪學》,臺北:東大圖書,1997。
周裕鍇,《中國禪宗與詩歌》,上海:上海人民,1992。
廖肇亨,《中邊.詩禪.夢戲:明清禪林文化論述的呈現與開展》。臺北:允晨出版社,2008。

 
參考書目
中國古典文學研究會主編,《文學與佛學的關係》,臺北:臺灣學生書局,1994年。
巴壺天,《禪骨詩心集》,臺北:東大圖書,1990年。
王志遠,《不風流處卻風流:禪詩哲理賞析》,臺北:學鼎,1994年。
王敏華,《中國詩禪研究》,桂林:廣西師範大學,1997年。
仙之林,《禪詩妙境》,臺北:圓明,1993年。
吳言生,《禪宗詩歌境界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01年。
李壯鷹,《禪與詩》,北京:北京師範大學,1999年。
杜松柏,《詩與詩學》,臺北:五南圖書,1998年。
杜松柏,《禪學與唐宋詩學》,臺北:黎明文化,1976年。
杜松柏編,《禪詩牧牛圖頌彙編》,臺北:黎明文化,1983年。
周裕鍇,《中國禪宗與詩歌》,上海:上海人民,1992年。
周裕鍇,《禪宗語言》,杭州,浙江人民,1999年。
周裕鍇,《禪宗語言研究入門》,上海,復旦大學,2009年。
周慶華,《佛教與文學的系譜》,臺北:里仁書局,1999年。
季羨林,《禪和文化與文學》,臺北:臺灣商務,2003年。
孫昌武,《中國佛教文化》,天津:南開大學,2000年。
孫昌武,《中國佛教文化史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10年。
孫昌武,《中國佛教文化序說》,天津:南開大學,1990年。
孫昌武,《佛教與中國文學》,上海:上海人民,1988年。
孫昌武,《詩與禪》(論文集),臺北:東大圖書,1994年。
孫昌武,《禪思與詩情》,北京:中華書局,1997年。
馬大品等主編,《中國佛道詩歌總集》,北京:中國書店,1993年。
高文主編,《禪詩鑑賞辭典》,鄭州:河南人民,1995年。
高慎濤、楊遇青,《中國佛教文學》,西安:陝西人民,2009年。
常華,《幽谷梅新:禪詩的大千世界》,臺北:葉子書坊,2002年。
常華,《滿地白雲香:禪詩的心靈花園》,臺北:允晨文化,2001年。
張弓長編譯,《高僧山居詩》,臺北:常春藤書坊,1984年。
張伯偉,《禪與詩學》,臺北:揚智,1995年。
陳允吉,《古典文學佛教溯源十論》,上海:復旦大學,2002年。
陳允吉,《佛教與中國文學論稿》,上海:上海古籍,2010年。
陳允吉,《佛經文學研究論集》,上海:復旦大學,2004年。
陳允吉,《佛經文學粹編》,上海:上海古籍,1999年。
陳允吉,《唐音佛教辨思錄》,上海:上海古籍,1988年。
陳洪,《佛教與中國古典文學》,天津:天津人民,1993年。
程亞林,《詩與禪》,南昌:江西人民,1998年。
覃召文,《禪月詩魂——中國詩僧綜橫談》,上海:三聯書店,1994年。
項楚,《中國俗文化研究》,成都:巴蜀書社,2003年。
項楚,《柱馬屋存稿》,北京:商務印書館,2003年。
項楚,《唐代白話詩派硏究》,成都:巴蜀書社,2005年。
項楚,《敦煌文學叢考》,上海:上海古籍,1991年。
項楚,《敦煌詩歌導論》,成都:巴蜀書社,2001年。
黃文濱,《禪思・禪詩》,臺北:渤海堂,2005年。
黃敬家,《詩禪‧狂禪‧女禪:中國禪宗文學與文化探論》,臺北:臺灣學生書局,2011年。
楊咏祁,《悟與美:禪詩新釋》,成都:四川人民,1998年。
楊惠南,《禪思與禪詩:吟詠在禪詩的密林裡》,臺北:東大圖書,1999年。
葛兆光,《禪宗與中國文化》,臺北:天宇,1988年。
歐陽光,《宋元詩社研究叢稿》,廣州:廣東教育,1996年。
潘知常,《生命詩境──禪宗美學的現代詮釋》,杭州:杭州大學,1993年。
蕭馳,《佛法與詩境》,北京:中華書局,2001年。
蕭麗華,《唐代詩歌與禪學》,臺北:東大圖書,1997年。
賴永海,《佛道詩禪》,高雄:佛光文化,1992年。
龍晦,《靈塵化境──佛教文學》,成都:四川人民,1995年。
謝思煒,《禪宗與中國文學》,北京:中國社會科學,1993年。
鄺健行主編,《中國詩歌與宗教》,香港:中華書局,1999年。
釋星雲,《禪師與禪詩》,高雄:佛光,1984年。
釋曉雲,《禪詩禪詩》,臺北:原泉,1988年。
〔日〕入矢義高,《仏敎文学集》,東京:平凡社,1975年。
〔日〕入矢義高,《求道と悦楽 : 中国の褝と詩》,東京:岩波書店,1983年。
〔日〕入矢義高等譯註,克勤著,《碧巌録》,東京:岩波書店,1997年。
〔日〕入矢義高監修、唐代語録研究班編,師備著,《玄沙広録》,京都:禅文化研究所 ,1987
年。
〔日〕入矢義高譯註,臨済著,《臨済録》,東京:岩波書店,1991年。
〔日〕小川隆,《語録の思想史 : 中国禅の研究》,東京:岩波書店,2011年。
〔日〕加地哲定著,劉衛星譯,《中國佛教文學》,高雄:佛光文化,1993年。
〔日〕忽滑谷快天著,朱謙之譯,《中國禪學思想史》,上海:上海古籍,1994年。
〔日〕阿部肇一,《禪の世界・公案》,東京:筑摩書房,1966年。
〔日〕阿部肇一,《禅宗社会の信仰 : 続中国禅宗史の研究》,東京:近代文藝社,1993年。
〔日〕阿部肇一著,關世謙譯,《中國禪宗史 : 南宗禪成立以後的政治社會史的考證》,臺北:東
大圖書,1988年。
 
評量方式
(僅供參考)
 
No.
項目
百分比
說明
1. 
課堂分組討論 心得報告 
50% 
小報告 1000字上下 
2. 
期末報告 
50% 
博士班15000字 碩士班8000字 
 
課程進度
週次
日期
單元主題
第1週
9/15  中國僧詩總說 
第2週
9/22  各種佛教資料庫介紹與檢索 
第3週
9/29  僧詩研究方法1 各組報告進度 
第4週
10/06  僧詩研究方法2  
第5週
10/13  經典研究研讀1:孫昌武、蕭麗華、覃召文 
第6週
10/20  經典研究研讀2:周裕鍇、黃啟江、黃敬家  
第7週
10/27  文字禪〔懷悅《僧家一指》、《詩式》〕 
第8週
11/03  清代詩僧1(蒼雪讀徹、祖心函可)10/31 明清佛教研究工作坊 
第9週
11/10  清代詩僧2(芳圃笠雲、義庵昌仁) 
第10週
11/17  唐代詩僧(寒山、王梵志) 
第11週
11/24  唐代詩僧(齊己 貫休) 
第12週
12/01  宋代詩僧(道潛參寥 北磵居簡) 11/2829 佛教文學會議(政大) 
第13週
12/08  宋代詩僧(惠洪覺範 無文道燦) 
第14週
12/15  專題演講  
第15週
12/22  元明詩僧(笑隱大訢、見心來復) 
第16週
12/29  明代詩僧(雪山法杲、大香) 
第17週
1/05  期末討論